1.EDI标准化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在电子仪器、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业界开始兴起FA/CIM化的浪潮。构筑FA/CM必须将资材部门与交易户间的信息往来电子化、无纸化,因此各个公司开始寻求资材交易的EDI化。但是如果订货方公司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开展EDI化,就会造成接受订货方的销售窗口不得不安装各个买方终端的多终端现象。为了规避这种多终端现象,推进高效的EDI化,JEITA(当时是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公司)EIAJ)于1987年启动了EDI标准化措施。

JEITA由电子设备、电子零部件、半导体相关领域的企业构成,其特点在于订货方企业与接受订货方企业都同属于该组织。要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买方市场格局,实现买卖双方的双赢,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标准?经过反复深入的讨论,最终决定首先为持续交易所需的订货信息、入货指示信息等基本信息制定EDI标准,并于1989年投入实际运用。实用化最初,EDI的主体是具备系统开发能力的大型订货方企业和大型接受订货方企业。订货方企业在1年内可以与30家左右的交易户实现EDI化,但之后的普及速度减缓。其原因是逐渐吸收了一些中小交易户对象,为了克服这个阻碍普及的因素,ASP(当时是VAN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商开始面向中小交易户提供服务及优惠措施,这样EDI的普及得以继续发展。

JEITA在日本制造业界最早致力于建立EDI标准化,推动其实用化并取得成果,因此EIAJ标准(JEITA制定的EDI标准)成为日本EDI标准——CII标准的基础。其次,制造业的商务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业界内部,业界之间的交易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为了使EDI在不同业种间得到应用,经济产业省(当时是通产省)针对贸易关系较强的电机四业界(电机、电子、电力、电线)发布了合作指南。这样,基于CII标准的业种间DEI得到进一步发展。

EDI以制造业的FA/CIM化为契机起步,但是仅限于企业之间贸易往来的账单发票的电子化其效果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将企业间的电子化数据与公司内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结合企业间数据与企业内部系统,某量产型工厂的生产周期从45天缩短到23天;而另一家公司则报告说通过赊销金额与赊购计算数据的自动匹配,卖方企业大幅节省了核对工作的劳动力。

EDI标准化以订货、入货指示等基本信息为起点,逐渐将信息种类扩大到需求计划、赊购、赊销明细、支付计划、付款要求等各类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对交货业务效率化产生了的强烈需求。这样就出现了两个课题:一个是接受订货方企业向订货方企业交货时,中间要经过物流公司,如果与物流公司之间不实现EDI化,那么交货效率就会减半;另外一个是必须要向每个订货客户提交其指定的交货单进行交货,这样非常麻烦。

针对第一个课题,与物流业界协作,实施运输委托、集货计划等信息的标准化,经过实践验证终于在业界间实现了EDI的实际应用。第二个课题是交货单的标准化。这个课题在业内经过多次挑战都未能解决。但是,在具备了基本信息经EDI进行交换的环境之后,其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最终通过运用条形码与EDI信息完成了标准交货单。这样,交货时很容易确认信息与货物是否一致,大大减少了接受订货方出货时的麻烦。

除商务信息外,物流信息的EDI化以及交货单标准化的实现使得EDI的普及率得到飞跃性提高。截止到2006年7月,JEITA方面为通过CII标准开展交易而注册统一企业代码的企业数量已突破13,000家(日本总体有22,000家)。2004年9月,由于为日本的EDI普及做出积极贡献,JEITA收到了来自CII企业代码管理方——(财团法人)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JIPDEC)的感谢信。

2. 实现企业间协作的新EC标准“ECALGA”

JEITA推行的EDI涉及的业务流程,仅限于有关量产阶段基本交易的订货与接受订货部分,只有一部分业务流程实现了电子化。如图所示,订货方的电子制造商与接受订货的电子零部件、半导体制造商之间有这样一个业务流程。JEITA的目标在于,将处于业务流程上游工序的管理链与处于下游工序的供应链的所有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电子化,使业务流程紧密连接起来,以谋求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为了将这些企业间的业务流程全球化无缝连接起来,2003年JEITA将EC标准系统化,建立了新的“ECALGA”标准。

ECALGA(Electronic Commerce ALliance for Global Bussiness Activity)是“超越一切阻隔,实现所有业务流程全球化无缝连接,使开展动态商务成为可能的商业标准”。

EC中心的活动历史

ECALGA首先以“工程链”为轴,以电子制造商与电子零部件、半导体制造商间的零部件信息的提供、检索为中心,推行标准化与电子化。将制作商品目录用的辞典以ECALS辞典的形式标准化,同时完善了用于零部件信息流通与交换的标准。

根据商品目录信息选择零部件后,为了确定规格,还需要详细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等各种附带信息、个别报价信息及样品信息。这些都由电子制造商与电子零部件、半导体制造商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涉。经过这些操作使批量订货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在量产结束后如果销售中止、生产中止也需要交换各种信息。ECALGA实现了确定入货(购买)规格以及交换废止产品信息的模型的标准化。

在速度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的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增加电子制造商与电子零部件、半导体制造商双方的买卖机会,以及最大限度减少库存,在“供应链”中,开始设法将双方的商品信息及其路线图、销售状况、生产计划、生产进度状况、库存信息等企业内部以前很难拿出来共享的机密信息也实现共享,以促进买卖双方更快、更及时的做出决策。这种模型与以往的EDI不同,它注重企业间的业务自动化,提高了协作性。ECALGA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展开了需求、预约应用模型、第三方仓库寄存模型等的标准化。